自主改造
  三大模式
  入戶摸底調查階段,從過去是開發商或者政府工作人員來摸底調查,現在是自改委的群眾來摸底調查
  征收拆遷安置方案,從過去政府、開發商主導制定轉變為群眾參與制定優化
  群眾動員宣傳工作,從過去的政府幹部、工作人員為主轉變為群眾、鄰居為主
  老磚瓦房、公用廚衛、沿街菜市、垃圾遍地……在成都市一環路上的曹家巷,1.4萬餘人、65幢危舊房、7個旱廁共同組成了市中心的棚戶區。雖然地理上屬於中心城區,但這裡卻是一幅破落景象。
  近十年來住在棚戶區的居民一直希望改造搬遷,雖然地處黃金地段,但是開發商來了一撥又一撥,摸底調查後一算賬都走了。因為這裡人口密度大、房屋產權複雜、涉及單位眾多、補償訴求多元。
  2012年成都啟動“北改”工程,將位於城北金牛區的曹家巷納入統一改造。這片十年拆不動的棚戶區通過探索“自主改造”新模式,廣泛吸納民意、通過基層民主選舉產生“自改委”、全程參與監督,化解征收拆遷中的“硬”矛盾和“銳”矛盾。
  有關基層幹部及專家認為,“自主改造”模式本質上就是激發基層自治活力和智慧,通過社會組織參與理順複雜利益關係、化解當前社會矛盾。
  “自主改造”破冰十年拆不動的棚戶區
  對這塊難啃的“硬骨頭”,成都市委市政府做出一個大膽的探索:讓老百姓參與到改造工作中。金牛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廖安春說,“改不改群眾說了算”,實行拆遷安置協議簽約達到100%,政府啟動拆遷工作,才正式投入資金;如果達不到100%簽約的要求,那麼等條件成熟再改造。
  2012年3月,在市、區兩級政府的指導下,曹家巷成立居民自治改造委員會,自主決定片區改造。據自改委主任何希模介紹,自改委的成員都是在曹家巷生活了幾十年,大家知根知底。他們首先經過報名、群眾推選,然後由社區工作人員逐一入戶,每戶畫勾勾,從2885家住戶中選出65名樓棟代表。然後,社區又開“壩壩會”、群眾代表會,無記名投票產生了13人。後來將整合片區內8名住戶及時補充進來,共計21名。
  從組成架構分析,自改委既有棚戶區住戶代表,又有整合片區住戶代表;既有市人大代表,又有普通群眾;既有黨員同志,又有非黨員群眾;既有權屬單位懂行的原管理幹部、業務骨幹,又有普通職工。四川省社科院社會學所所長黃進說:“群眾直選出來的自改委代表著全體住戶的切身利益。”
  此外,自改委還在民政部門進行登記備案,併成立自改委黨支鉑建立明確的例會制度和協作工作機制,以及自改委自身運作和規範管理的章程,具有“純公益、全參與、多角色”等特點。主要工作是定期聽取政府平臺公司及相關政府職能部門的工作進展,表達群眾意願,在入戶宣傳摸底、住戶甄別公示、改造過程民主監督等多個環節發揮重要作用,同時全程參與項目規劃設計方案及搬遷方案制訂及優化。
  2012年12月18日,4000多居民參加的曹家巷一、二街坊危舊房棚戶區自主改造附條件協議搬遷動員大會成功舉行,十年來拆不動的曹家巷總算進入拆遷改造的實質性階段。
  政府主導避免“一放就亂”
  曹家巷實行居民“自主改造”,基層的活力激發出來了,但是會不會亂?成都北鑫建設公司有關負責人楊柏告訴記者,群眾自主改造,並不意味政府完全迴避,實際上改造過程貫穿“群眾主體”與“政府主導”兩條線。據介紹,政府主導從大原則上講是“怎麼改政府說了算”,征收政策、安置方案、城市規劃、項目規劃、土地整合、開發建設等由政府部門主導,與居民直接對口接洽的單位是區建委下屬全資的北鑫公司。具體而言,“政府主導”主要體現在:
  一是強化合力攻堅制度。在內部運轉上,成立項目指揮鉑設政策研究組、簽約工作組、信訪維穩組等18個工作組,屬地街道具體負責搬遷工作,區房管局、區舊改中心全程指導業務;從對上爭取上,積極對接省、市政府及相關部門在稅費減免、土地出讓金返還等政策上予以支持,形成上下聯動、各司其職、合力攻堅的強大局面。
  二是強化跟蹤服務制度。政府堅持做好社會風險評估,做到“無評估不啟動、無預案不實施”,最大限度做到“放而不亂”。針對曹家巷的複雜情況,區級相關部門科學制定涵蓋各種可能風險、突發事件,防患於未然。紀委、公安、審計部門提前介入,群眾、媒體全程監督,切實做到事前提示、事中跟蹤、事後解決。
  三是嚴格獎懲兌付制度。從區級層面,將工作分解到相關部門、街道,將業績納入目標考核;從項目業主角度,實施攻堅破難獎懲辦法,提升工作幹勁。
  三大運作模式化開傳統征收矛盾
  自改委成員大多數都具備威望較高、群眾基礎好、政治素質過硬、組織能力強、有必要的工作時間等特點。自改委主任何希模退休前是華西建築公司職工,擔任過建築項目經理、預算科科長,是工程預算方面的業內人屍在居民當中比較有威信。其他成員也各有特長,副主任徐恆退休前是語文教師,十年來一直是曹家巷要求改造的上訪戶,對各種法律、政策、文件精神吃得透,負責宣傳動員是把好手。還有一位王阿姨,退休前是心理醫生,入戶工作的時候總能說到人心坎上。
  何希模認為,不管什麼城市改造,說到底就是利益重新平衡。涉及到利益,就必然有人要讓步、要理順衝突。自改委的角色錶面看是群眾與政府之間溝通的“中間人”,更大意義在於基層自治組織徹底改變傳統征收拆遷工作的運作模式,使得傳統拆遷中政府與群眾對立多的矛盾得到化解。
  首先,入戶摸底調查階段,從過去是開發商或者政府工作人員來摸底調查,現在是自改委的群眾來摸底調查。“以前政府工作人員來不方便,很多人都給政府一些無理的要求,不解決就罵娘撒潑,政府幹部不能還嘴說過分的話。我們就不一樣了,要麼是光屁股一起長大的,要麼是看著光屁股長大的,家庭基本情況都瞭解,他無理取鬧,我們就能罵他指責他,群眾的矛盾群眾自己來解決簡單得多。”何希模說,這個第一階段下來,很多有歪念頭、小算盤的基本能排清。
  其次,征收拆遷安置方案,從過去政府、開發商主導制定轉變為群眾參與制定優化。自改委副主任徐恆說,最開始政府方案沒有異地安置,但是一些居民家人口多、房子小,就地安置還是不夠住,我們就統計了希望異地安置的居民意願,拿到安置方案的會上談,最後就爭取到了3個異地安置的樓盤。
  第三,群眾動員宣傳工作,從過去的政府幹部、工作人員為主轉變為群眾、鄰居為主。自改委的人都是平日里的鄰居,都是拆遷戶,本質利益是一致的,講起道理、說起政策,心態更平和一些。
  自改委成為曹家巷拆遷安置工作的執行主體,成為矛盾緩衝帶。“如果缺乏‘自改委’這個紐帶,一些工作會很難開展。”廖安春說,自改委相當於政府和群眾間的“連心橋”和“緩衝帶”。據介紹,從2013年3月9日,曹家巷2000多戶居民正式啟動附條件搬遷簽約,一些居民連夜排隊,一個月之內順利簽約達到60%。如果是傳統征收拆遷,60%之後就進入“滯緩”階段,拖上一兩年的情況不是沒有,但曹家巷,到6月份,簽約率就達到了98%。
  (原載《瞭望》新聞周刊2014年第7期)
  “自主改造”
  的法律邊界在哪裡
  在曹家巷“自主改造”過程中,依然存在爭議和困惑,其中不乏應當引起重視之處。首當其衝,群眾自主改造的法律邊界在哪裡
  曹家巷自改委是登記註冊、建章立制的正規社會組織,但是在針對少數釘子戶的時候,自改委也採取了過激行為。
  專家認為,現行法律並未賦予任何社會組織或者個人限制他人人身自由的權利,這種“過激行為”在社會自治組織參與城市拆遷改造中亟須避免。中國政法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所長趙紅梅說,群眾自主改造是拆遷改造中的工作創新,但是法律邊界必須明晰,哪些可以做,哪些不能做,不能讓群眾越位成了“執法者”。
  記者調研時,曹家巷棚戶區及整合單位已經全部被圍牆圈起來,4戶最終也沒有簽約的馬鞍南苑一棟臨街商鋪正常營業,樓上住戶也正常生活著。但是樓里已經簽約的住戶心有不甘:“我這棟也是多數人想改的,憑什麼被他們4戶拖累”
  自改委及金牛區委的同志都向記者透露,這棟占絕大多數同意拆遷的住房醞釀過到法院告這4戶釘子戶,自改委帶著他們專門咨詢過律師和法院,得到的答案是依照現行法律,沒有實際的民事侵權行為,無法立案。
  趙紅梅認為,居民們想到通過法律來解決利益爭端,這是曹家巷“自主改造”的一大亮點。雖然當前法律行不通,但是由於國際上也採用訴訟渠道解決這類拆遷矛盾,建議最高院在現行法律修訂中考慮到這種集體利益訴求,立法予以保護。
  據成都市金牛區委相關人士介紹,雖然曹家巷棚戶區改造項目最後沒有實現100%的簽約率,但絕大多數群眾改造意願強烈,真按照100%的要求停止項默前期自改委和政府的所有努力都白費了,會引起更大的不穩定因素。所以最終區委決定有4戶釘子戶那棟樓暫時不改,其餘全部啟動改造。  (原標題:《瞭望》聚焦曹家巷“自主改造”模式探索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d91zdqhh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