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日,“中華文化四海行——走進重慶”系列活動之書畫藝術研討會當鋪現場。記者 李化 攝
  商報記者 張宇
  重慶商報訊 昨日,“中華文化四海行——走進重慶”系列活動之書畫藝術研討會在渝北區人和舉行,來自中央文史室內裝潢研究館的專家學者圍繞中國畫的傳承與創新,發表了各自看法。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薛永年直言,近年來以“新”作為中國畫的價值判斷,其實是一種淺見,阻礙了全面認識傳承與創新的關係。
  薛永年:創褐藻糖膠新不能斷了根
  “傳承是創新的根基,創新是繼承的活力。離開了創新,藝術無法膠原蛋白體現時代感;離開傳承,藝術就缺乏民族性。”研討會一開場,薛永年就闡述了藝術繼承與創新的辯證關係。
  薛永年表示,隨著西方寫實繪畫傳入中國,使傳統寫意中國畫,受到了衝擊,尤其是人物畫中,出現了不少西化的國畫,這樣的創新其實是沒有文化內涵的,丟失了民族性。研討會上,薛永年用PPT展示了齊白石、李鱓等名家畫作,“大家請看,齊餐飲設備白石的《盤蜂圖》就把“踏花歸去馬蹄香”典故融入畫中,這在當時看來,便是創新之舉,體現了白石厚重的文化積澱。”薛永年認為,書畫藝術的根本目的是實現人文關懷,是作用與人的精神,題材、畫法、技巧的創新都不應離開人文關懷,畫家在創新的同時,應保留歷史文化的根源,如果一味求新就會顯得單薄。
  馬振聲:藝術關鍵是真實
  “新與舊不能作為衡量中國畫價值好壞的標準,藝術價值的關鍵是真實。”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馬振聲在研討會上,對中國畫的價值取向進行了評論,“繪畫作品不見得越創新就越有價值,優秀的作品具備歷史穿越性,就像古羅馬、古埃及文化一樣,雖然距今已有幾千年曆史,但是其依然具有超高的藝術價值”。
  馬振聲強調,寫意的中國畫無論怎麼創新,都應有真情實感,並沿著傳統的發展方向推進,借鑒西方繪畫的發展經歷,馬振聲認為,西方繪畫雖然歷史不長,但是一直都按照相應軌跡在發展,無論怎麼創新都保留了本質,“中國畫在發展過程中,要好好總結自身的文化,而現在的問題恰恰在於我們對傳統文化的挖掘不夠。”
  程大利:國畫不能“轉基因”
  “只有民族的,才是世界的,中國畫創新不能丟掉筆墨和精神。”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程大利稱,近百年來,國畫的藝術價值在變淡變弱,很多國家博物館都不願意收藏20世紀的國畫,因為大多數畫作離生活本來面目越來越遠。他說,“中國畫講求意境和筆墨,這是與西方繪畫最大的區別,國畫不是寫實,而是畫家的生活感悟,高尚人格的表達。”
  “有人認為,與西方繪畫比較,國畫不能被廣泛普及,所以就削弱了國畫的價值。”程大利表示,其實不然,國畫對欣賞者有一定的文化要求,“國畫家講求以畫修身,提升自我,追求人格塑造。所以要求欣賞者要具備一定的修為。”他表示,對國畫與西方繪畫的判斷不能“非此即彼”,國畫傳承不能一味西化。
  相關新聞
  薛永年:寫意是國畫之精髓
  商報記者 張宇
  重慶商報訊 “中國畫不太講究均衡用力,山水畫中著重表現其意境,人物畫註重傳神、花鳥畫突出其意趣。”昨日上午,“中華文化四海行——走進重慶”活動之文化講座走進四川美術學院,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薛永年以大量畫作為例,作了《中國畫之美與中國藝術精神》的講座。薛永年以齊白石名畫《荷花映影》為例闡述道,“此畫雖有違自然現象,但正是寫意的畫法,讓觀者從畫面中產生無限的遐想,深化了畫中的意境。”  (原標題:書畫藝術研討會昨在渝舉行:國畫創新不能丟掉傳承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d91zdqhh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